当前位置: 首页 >> 信用研究 >> 中国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可信数字技术应用...
中国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可信数字技术应用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政策与实践双轮驱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日期:2025-10-29    来源:   浏览次数: 12次
 2025 年,中国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可信数字技术应用领域持续深化改革,政策与实践双轮驱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以下从政策法规、行业实践、技术创新及国际合作四个维度,梳理全年重要动态:

一、政策法规:构建信用体系与数据治理框架

  1. 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落地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中国政府网,明确政务、企业、个人等六大主体信用建设方向,要求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信用记录,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动信用奖惩法治化。意见首次将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融合,提出 “信用中国” 网站集中公示制度,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支撑。
  2. 信用服务惠企便民改革深化 5 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 9 月底前全面实施 “信用代证”,企业凭一份信用报告即可替代多部门证明,覆盖行政处罚、刑事裁判等五类信息,并实现跨省互认。此举预计每年为企业减少重复提交材料超 2 亿份,降低办事成本 30% 以上。
  3. 可信数据空间战略全面启动 4 月,国家数据局发布《2025 年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工作通知》国家数据局,在企业、行业、城市三个层面开展试点。其中,行业试点聚焦新材料、能源等领域,推动数据跨域共享;城市试点探索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融合应用,如苏州工业园区已实现分布式光伏电站 “发电即结算”。试点要求建立 “可用不可见” 的隐私计算机制,确保数据流通安全。

二、行业实践:信用赋能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

  1. 跨境电商信用体系突破 跨境电商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可信生态。某头部平台联合区块链企业推出 “信用评价链”,将交易记录、物流信息上链存证,消费者可实时追溯商品全生命周期数据。截至 2025 年 10 月,该平台海外买家信任度提升 25%,纠纷率下降 40%。同时,中新港跨境数字身份互认试点启动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三地企业身份验证,首批覆盖金融开户、学历互认等场景,预计 2026 年扩展至国际物流通关。
  2.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升级 数字人民币与智能合约结合,重塑供应链资金流。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 4 月发文中国电子银行网,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新能源产业链应用,如比亚迪供应链平台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发放贷款,供应商融资成本降低 1.5 个百分点。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数字人民币供应链金融试点已覆盖全国 20 个省市,累计交易规模超 500 亿元。
  3. 金融科技监管与伦理治理 银保监会 4 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中国政府网,要求银行对合作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将增信服务费纳入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变相提高利率。同时,AI 伦理审查机制全面落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引入 “公平性约束算法”,使信贷审批群体公平性指标提升至 0.92(接近完全公平),误判率下降 35%。

三、技术创新:夯实可信数字基础设施

  1. 隐私计算技术规模化应用 可信数据空间试点中,多方安全计算(MPC)、联邦学习等技术成为标配。例如,微众银行与腾讯云合作的反欺诈系统,通过加密数据共享使跨机构欺诈识别准确率提升 23%,原始数据不出域。同态加密技术在信贷评分中试点,荷兰 ING 银行测试的 “加密评分模型” 将数据传输风险降低 90% 以上。
  2. 区块链技术深化场景落地 区块链在政务、司法等领域实现突破。国家信息中心推出的 BSN 实名 DID 服务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已为超 10 万家企业提供数字身份认证,结合零知识证明技术实现 “零 PII 暴露” 验证。深圳法院上线的 “司法区块链平台”,将电子合同、存证数据上链,案件审理效率提升 30%。

四、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数字信任规则制定

  1. 跨境数据流通标准探索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数字治理,在 APEC 框架下推动《跨境数据流动示范条款》修订,提出 “数据主权 + 合规互认” 模式。中新港数字身份互认试点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采用 OpenDID 标准,为跨境数字信任提供 “中国方案”,相关经验被纳入联合国数字合作办公室《全球数字身份发展报告》。
  2. 绿色金融国际协同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绿色交易中崭露头角。兴业银行完成福建省首笔数字人民币购买海洋渔业碳汇交易,交易数据同步上链存证,为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提供支撑。截至 2025 年 9 月,数字人民币跨境绿色结算规模突破 10 亿元,覆盖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五、未来趋势

  1. 信用数据要素市场化 国家数据局计划 2026 年出台《公共信用信息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推动信用数据资产化。试点地区探索 “数据银行” 模式,如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挂牌企业信用数据产品 32 个,累计交易额超 8000 万元。
  2. AI 伦理与算法治理 金融领域将强制实施 “算法审计”,要求 2027 年前所有智能风控系统通过公平性测试。工信部正在制定《人工智能算法透明性规范》,明确模型可解释性技术标准,预计 2026 年正式发布。
  3. 跨境数字信任网络构建 中国拟联合 “一带一路” 国家建设 “数字丝绸之路信任联盟”,推动跨境数字身份、电子签名互认。2025 年 10 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跨境电商数字信任合作备忘录》,计划 2027 年前实现区域内电商数据可信流通。
2025 年的政策与实践表明,中国正以信用为纽带、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 “可信、高效、安全” 的经济社会新生态。未来,随着《社会信用建设法》立法推进和可信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信用与数字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版权所有: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支持:深圳市中品信用技术有限公司
  •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路10号硅谷动力电子商务港1708 电话:0755-25591996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9105521号
  • (本站属于企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站内文章及言论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